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hapter89最佳听众 (第2/2页)
即便他很难理解,也会装点洞穴,尽力让他的朋友获得更舒适的生活。 毕竟谦逊和友善是他最大的美德,他的博学都需要排在这两项后面。 然而辛西娅很快意识到,瓦尔特利的友善和谦逊背后,潜藏着一个足以吞噬任何凡人理智的无底洞——他那永不枯竭、毫无边界的分享欲。 这种分享欲,远超辛西娅作为吟游诗人所能理解的任何形式的交流或倾诉。 它不是对话,而是单方面的、裹挟着金属粉尘和巨大声浪的信息泥石流,日以继夜、永不停歇地冲刷着她脆弱的神经。 瓦尔特利不需要深思熟虑的回应,但他极度渴望——或者说要求即时反馈。 一个眼神的飘忽、一次迟了半拍的点头,都会引来他关切的询问:“哦!我亲爱的辛西娅!你是否对这个关于沙虫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观点感到困惑?让我再详细解释一遍……” 或者:“哈!你也觉得那个地精的笑话很妙对吧?我再来一个!” 辛西娅被迫进化出了生存本能——一套高度自动化的“嗯嗯嗯系统”。 她的喉咙发出恰到好处的升调“嗯?”表示疑问,降调“嗯。”表示理解,短促的“哈!” 配合僵硬的笑容表示被逗乐,以及漫长、空洞的“嗯……”表示正在深度思考。 她的灵魂常常飘在洞穴顶部,冷漠地看着自己的躯壳在丝绸堆上尽职尽责地扮演一个会呼吸的点头娃娃。 而瓦尔特利对分享的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 描述一只路过的甲虫,他不仅要精确到它有几条腿、哪条腿的关节处有一小块斑点——他认为那是“命运的烙印”,还执着于推测它的虫生目标、模仿它爬行时沙粒发出的细响——并即兴用低沉的嗡鸣模仿了一段。 最后他还会为这只甲虫虚构一个横跨沙漠寻找失散伴侣的悲情故事。 辛西娅觉得自己的大脑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再也塞不进一丝关于甲虫的信息,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瓦尔特利用热情的口水继续将它淹没。 这种折磨不仅是精神的,也是物理的。 瓦尔特利巨大的声音在洞穴里回荡、轰鸣,震得碎石床上的小石子都在跳舞。 他那带着金属和硫磺气息的灼热鼻息,是每一次分享时无法逃避的背景气味。 最可怕的是他演讲时闪闪发亮的、充满期待的融金般的眼睛,像两轮永不坠落的太阳,直勾勾地锁定辛西娅,剥夺了她任何“没在认真听”的侥幸心理。 睡眠?那是一种奢侈的幻觉。 瓦尔特利似乎不需要休息。 或者巨龙的睡眠周期本就是以百年为单位的。 在辛西娅好不容易在丝绸堆上蜷缩着合眼时,他会突然想起一个绝妙的点子,迫不及待地用尾巴尖,非常轻柔地戳醒她:“辛西娅!快醒醒!我刚刚顿悟了沙丘移动和命运无常之间的隐喻关系!你得听听这个!” 作为博学的吟游诗人,辛西娅的知识储备在某些时刻反而成了酷刑。 她能听懂瓦尔特利大部分夹杂着龙语、古语和生造词的滔滔不绝,能理解他那些跳脱逻辑链条中隐藏的联系。 这份理解,让她无法像真正的傻瓜一样完全屏蔽信息,反而被迫更深地卷入这场由龙主导的、永无止境的思维风暴中。 她感觉自己珍贵的知识储备正在被无数毫无价值的龙类呓语污染、覆盖。 使命感和面子带来的短暂荣光早已在黄铜龙无休止的分享中磨得粉碎,只剩下一个在丝绸堆和废话洪流中苦苦挣扎、眼神日渐空洞的吟游诗人。 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念头,变得无比清晰却也无比渺茫:找到机会,逃离这个地狱。 哪怕要永远迷失在沙漠或者冰原中,也比永远当一头黄铜龙的最佳听众强一万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