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三章改田为桑,百姓无活路? (第2/2页)
皇帝这句话刚说完,谢大海已经急奔而来“陛下,南方有急报。” 赵桓一只手拿着鱼竿,一只手接过谢大海呈上来的信,看完之后,递给了唐恪。 唐恪一看,当场面色大变。 这正是杭州知府胡玉的信,上面写着明州知州孙良全征调厢军,对明州百姓施行强制售卖良田! 这孙良全是正是唐恪的人,而胡玉则是徐处仁的人。 胡玉在新开头高度称赞了天子的改田为桑的国策,但随即又恶狠狠同批了孙良全仗着有人撑腰,胡作非为! 这个撑腰的人自然就是当朝的参知政事、商部尚书唐恪了。 刚才一起来的路上,唐恪和徐处仁还站在一条线上,打算共同支撑下去。 但现在徐处仁的人,毫不讲情面就一刀子捅上来了。 还站个屁的一条线上! 而且,之前赵桓还私下问过唐恪,这南方的改田为桑的事进展如何。 唐恪说一些都进展顺利,那现在这封奏疏显然是在打唐恪的脸。 唐恪面色微微一变,强装镇定道“陛下,康王的市舶司那边刚刚已经确定要与日本、朝鲜、三佛齐,交趾、占城、真腊、蒲甘、勃泥、在阇婆、大食,甚至层拔签订交易,三年之内,需要六十万匹丝绸。交易钱数高达一亿二贯。” 他如此一说,一边的刘彦宗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此钱数,难怪唐恪的人要破不忌惮改田为桑。 丝绸这东西在赵桓登基之前,算是大宋硬通货,但赵桓现在对大宋的金融进行改革,在未来,丝绸会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商品来售卖,并且随着丝绸产量的不断提高,价格会越来越低。 但是,售卖到海外的丝绸,却卖出了天价。 就像后世的苹果手机,在美国本土的价格,与在中国大陆的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丝绸在海外诸国,是贵族的象征。 一亿二千贯! 赵桓是知道这件事的,所以在这件事上,他也没有立刻就问罪唐恪。 若是单纯问罪了,以后谁还愿意接改田为桑这个摊子? ”朕知道,朕找你们来,不是听你们解释的,朕想听怎么解决?” 一边的刘彦宗道“陛下,前来告状的百姓说,当地的官府与富商勾结一起,故意压低价格,富商只愿意出六贯钱买一亩地。” “六贯?”赵桓的脸沉下来了,“周朝,你给朕说说,明州的米价现在多少?” “回禀陛下,明州现米价为二贯一旦。” 赵桓放下鱼竿,站起来,走到凉亭,倒了一杯茶“明州每个百姓平均拥有田地多少亩?” “回禀陛下,经过陛下在南方的清扫,每个百姓名下平均有一亩半的地。” “如此说来,百姓将地都卖了,能卖四旦半的粮食,之后就无地了,唐恪,你的秀坊,又能解决多少人的温饱?” 这下问得大臣们都不说话了,如此问题便严重了,难怪明州百姓都来京城告状了。 徐处仁道“陛下,臣以为,还需将胡玉和孙良全这二人传唤入京,当面问清楚。” “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